國內國際動態(tài)
仲裁水平要匹配經濟話語權
? ?過去很長一段時間,中國企業(yè)、個人瞄準海外市場求致富,依靠的是來料加工、勞務輸送、初級產品制造、項目承接……一言以蔽之,就是以資源換資本。近年來,中企海外發(fā)展開始大量重投資、謀布局,中國成為地位卓然的資本凈輸出國。
? 所謂財大者氣粗,隨著談判身份由乙方變?yōu)榧追剑衅蠛M獍l(fā)展過程中的話語權提升不言而喻,一個顯著趨勢是糾紛解決地正由美歐向亞洲轉移。仲裁作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重要一環(huán),以其獨立、專業(yè)、跨境效率高等優(yōu)勢在國際民商事活動中被廣泛采用,其中在哪里仲裁、由誰仲裁成為談判中的重要砝碼,香港國際仲裁中心、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現已成為熱門之選,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等國內仲裁機構的地位也日益凸顯。
? 然而,影響仲裁結果的因素除了仲裁地、仲裁機構之外,由誰擔任仲裁員也日益成為“兵家必爭之地”。本國仲裁員因知識背景、文化傳統的一致性和認同感,當然會為企業(yè)免除許多調研、解釋成本,備受爭議雙方關注。
? 問題在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。本國企業(yè)想要選擇本國仲裁機構、本國仲裁員,首先要有一定數量的可供選擇的人才和機構。此時,哪個國家的仲裁員能夠在國際仲裁機構中占據多數,哪個國家仲裁員的專業(yè)水平、國際聲譽更能得到仲裁機構和雙方當事人的認可,哪個國家的企業(yè)就能獲得更大選擇權和勝訴可能性。以中國為例,如果企業(yè)能夠選擇國內仲裁機構解決糾紛,當然最為便利,但由于中國仲裁專業(yè)人員相對較少,整體執(zhí)業(yè)經驗和國際影響力相對較弱,企業(yè)在與國外企業(yè)談判時,往往只能選擇中國香港、新加坡等國際化程度更高,卻不屬于任何一方的仲裁機構。
? 隨著中國經濟話語權的不斷提升,中企有了更多爭取自身利益的渠道,仲裁等爭議解決方式作為企業(yè)權益保護的最后一環(huán),亟待從機構到人才整體跟上經濟發(fā)展的步伐,為中國企業(yè)“走出去”保駕護航。